中新網貴陽10月28日電 題:貴州探索山地生態經濟 趟出“兩條底線”雙贏路
  作者 任莉
  “茶山村通過成立農業生態發展有限公司,建立奶山羊、生豬養殖基地,以‘公司+農戶’、‘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帶動村民致富。近3年來,全村284戶村民僅領到的工資加起來就已超過500萬元人民幣。”貴陽市修文縣久長鎮茶山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寧維華向記者介紹。
  “荒坡改造成果林,村裡安裝上太陽能照明路燈,房前屋後綠樹成蔭。人富裕了,環境也變得越來越好。”寧維華說,茶山村通過走生態循環經濟之路,調整村產業結構,搞活了村經濟,富裕了村民,還保護了生態環境。
  2010年以前,茶山村荒坡化比較嚴重,山坡上長滿荒草,冬春兩季,大風一起,飛沙走石,遇到雨季,水土流失也較大。當時,村民大多以傳統的水稻、玉米種植為主,經濟來源單一。近年,隨著貴州生態經濟發展模式不斷深入與農村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幾年來,茶山村已調整為以現代化生態奶山羊、肉豬養殖為主導產業,以200畝觀賞花、300畝獼猴桃種植為配套的山地生態畜牧養殖種植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茶山村只是貴州農村踐行生態經濟發展理念走上生態致富道路的眾多代表之一。近年來,貴州各地依托得天獨厚的山地特色資源優勢,不斷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紛紛探索出適合地區發展的“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的“生態經濟循環發展路子”。
  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貴州用20多年的時間,成功建立了畢節試驗區,又創立了黔東南生態文明試驗區,遏制石漠化的實踐中出現的“頂壇模式”,解決了石漠化的治理問題,農民在石頭縫裡種了金銀花、花椒等高收益經濟植物——不但保護了生態,還實現了生態文明最有效的價值轉換。過去,山地是制約貴州發展的現實環境,如今,山地正在成為貴州發展的生態優勢。
  2014年3月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參加貴州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強調,正確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和發展的關係,也就是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關係,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是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原則。
  貴州的省情顯示,貴州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最大問題依然是怎樣逐步有效解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問題。業內專家介紹,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容易造成自然資源的粗放開發,造成對環境、對人、對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損害。粗放式的以自然資源開發為主的發展戰略,實現了GDP的短時快速增長,而帶來的生態環境破壞大約相當於GDP的5%—13%,即每創造1萬元GDP,有500—1300元的生態環境損失。
  “發展生態經濟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有效途徑,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模式,可以避免走東部地區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貴州省政府研究室、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主任王禮全認為,生態經濟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於把資源、環境和經濟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整體進行綜合考慮,使資源要素、環境要素和各種生產要素在先進技術的作用下實現優化配置,產生高附加值,獲得高回報率,保持並不斷增強經濟發展的後勁,實現可持續發展。
  2013年5月,貴州結合全省各地農業產業發展情況,篩選出113個創建點建設100個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園區,力爭到2017年,使100個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園區實現規劃設計科學、產業特色鮮明、基礎設施配套、生產要素集聚、科技含量較高、經營機制完善、產品商品率高、綜合效益顯著,成為促進農民增收、推動經濟發展的“推進器”和“發動機”。
  10月20日至21日,在貴州省推進山地生態畜牧業發展工作現場會上,貴州省政府省長陳敏爾批示指出: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貴州“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的重要指示要求,促進生態建設,實現農業轉型、農民增收、農村發展。
  “貴州產業發展既不能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也不能走‘守著青山綠水餓肚子’的窮路,必須堅定不移地走好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新路,突出抓好資源循環利用體系的構建。”貴州省委書記趙克志認為。(完)  (原標題:貴州探索山地生態經濟 趟出“兩條底線”雙贏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l84ulusx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